webkit 引起一片争论,前端观察也写了篇博客《反 webkit 之战》谈论这件事情。
知乎也有讨论:
-webkit- 浏览器前缀伤害了 web 技术的进步吗?
我是这样理解的:
实际情况下,标准的达成需要一段不可预测的时间长度,即使成为标准,或许也与最初的设想有些许差异,webkit 标准与 w3c 标准不能完美的相互映射。比如 w3c 对 css 渐变并不是面面俱到的规范之,webkit 是第一个支持 css 渐变的浏览器内核(可以理解为谷歌自己有网页需求并且有自己的浏览器,有需求便实现),但 mozilla 和 webkit 对规范有不同的理解,导致后来语法实现上有差异,多数的意见是 mozilla 的写法更优雅一些, 随后 webkit 对渐变语法进行了优化更新,采用了 mozilla 的标准。这种情况下浏览器按照“接收时开放,发送时保守”的原则需要保证以前使用 -webkit- 前缀的页面正确显示,“实验性的特性”、“不保证以后的兼容性”话可以这么说但事不能这么绝情做,开发人员担心私有前缀的后续兼容问题,在使用上会畏首畏脚。Chrome1 支持这个私有前缀 Chrome2 不支持,已完成的项目如果没有后期维护,用户不会升级。
对垄断的恐惧更多的源于技术的不更新,对 IE6 的阴影更多的是他对网页技术发展反应迟钝,IE6 的 bug 显而易见,技术上修复很容易,难点是微软放出了补丁也无济于事。升级IE需要重启电脑,这成本太高。同样我不喜欢 safair,不是技术领先不领先的问题而是不灵活,跟系统这样重量级的东西绑的太近。我不太担心 webkit 的“垄断”,浏览器是一款互联网入口软件,而现在世界是互联网公司的不是 PC/软件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