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信产品的一些看法

MacTalk-池建强在知乎专栏发表了一篇《给微信产品经理的十个建议》的文章,对此我也有一些看法,记录如下:

1、通讯录的分组管理功能目前算是朋友圈的分组管理吧?对通讯录始终都是不能分组的。对朋友圈分组后再进行管理的情况不多见,本身是个低频需求。可以搞一个调查,结果一定是每个人都觉得这样改有道理,但使用数据比较低。

2、分组查看朋友圈。比如把ABC分为1组(偏行业),把DEF分为2组(偏生活)。用户怎么查看,这次打开朋友圈我先看1组,然后看2组,用户分别点击两个组别按钮?何必呢,还不如一次就看完。如果不想让某个人出现在朋友圈直接拉黑更省事。分组查看更有用的是,事后查找消息,用户记得偏行业的一个消息以前有人在朋友圈说过,但不记得谁说了,这时候分组查看能过滤掉一些偏生活类的消息源。

3、批量确认用户添加请求。这更是产品定位问题,如果是定位熟人社交,同一时间批量的需求肯定不多见甚至不会有(那第1、2个问题也容易被隐藏)。如果定位陌生人,这种需求才容易出现,但现在又有了5000人限制。所以各方力量角逐,向一个方向迈了一步,脚已经过去了,身子还落在后面时,又向另一个方向迈了一步。另外再加上你们这种大号的特殊需求,难免在产品和设计上比较摇摆。

45678公众平台不多说。苦了自媒体、个人,因为如果是机构,肯定会根据接口开发更适合自己的后台管理系统。

9、10,我之前认为微信网页版和Mac必须使用扫码登陆,是张小龙的一个态度,提醒微信是立足于移动互联网的,告诫产品团队不忘初心。后来Mac微信增加了输入账号密码登陆,被打脸的感觉,但使用过发现Mac登陆微信后,手机端是自动提示并强制下线的。扫码登陆Mac,手机端并不会下线,而是同步收到消息。我相信这里面肯定有一定考虑的,移动是主线,Mac甚至以后的PC微信都是辅助,不会有多么强大的功能。但结合我说的第3点,随着产品和市场的发展,不否定未来会有一定的摇摆。


我理解的用户体验3

突然觉得大佬不是出尔反尔,也许是他们执行力强脑子灵活,需要改变时立刻就改变。世事本无对错,每件事在不同的时间确实需要不同的做法。比如之前我觉得有些人谈用户体验时从不考虑产品稳定性,现在我认为在产品迭代或早期用户时,稳定确实不是最重要的,产品或新功能是否有趣,比稳定重要的多。

郭德纲的小剧场演出就是快速迭代的产品之路,根据现场观众的反馈改进包袱的质量。

长久以来的观点是,用户是上帝,用户是衣食父母,但上帝是什么?你祈求上帝帮助,父母是谁?你向他们索取。是时候改变观念了,用户是自己的孩子。虽然比喻不好听,但作为父母,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父母爱如山海。企业和产品把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奉献给自己的孩子、用户。

突然想给老板一个建议,新功能的第一版永远不要考虑过多的用户体验。想在用户体验上抓住用户就抓不住用户的真正需求。

产品团队是一个知道终点但不认路的司机,刚启动时要拉几个认路的乘客,中途要仔细鉴别把目标不同的乘客赶下车去,持续的赶走和补充,慢慢的满车人的目标都是一样的,路也就走的越顺。如果一上来就拉满车的乘客,便推推嚷嚷的连鉴别的智商都没了。

有时候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容易陷入造永动机的思路。牛逼闪闪的想法,根本就不现实。

今天顿悟张小龙说的”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原来不是高大上的意思。上帝不就是用户吗?产品经理是站在用户身边的人,什么人?不就是仆人吗!让主人满意,是仆人职责,主人脾气还很怪,仆人还要察言观色。

用户体验是借口,其实都是产品人员抖聪明。

装易信玩了玩,感觉跟我们犯了同样的毛病。在用户量不够的时候就追求大而全的功能,比如朋友圈,没有好友根本互动不起来。易信的朋友圈就是糟糕的体验,抄微信越像糟糕。

一个产品根据用户量的不同,功能设计是完全不同的。在用户量少的时候不强调自己的稳定性、易用性和特色(全网免费短信),而被已经成功的竞品带着跑,最终会跑偏的。用户不需要两个一模一样的东西。

拿着一款现有的成功产品去套用户需求,做出自己的产品后认为其分析的价值点给用户带去了价值,教导用户接受这样的价值。意淫这样的产品在一个特殊的市场大卖。

初期版本虽然能打动人心但仿制容易。产品只有在迭代过程中才会打造的愈加完善,建立门槛。「@lakeshore 黄靖昀 说:【产品经理面试题】如果你不是处女,但你的男朋友又喜欢处女,请问作为产品经理的你,是怎么解决这一需求的? 答:告诉他处女只是UI好,而自己是交互好,版本迭代中不可避免地会丧失一些最初的功能,打上补丁也于事无补。」

分享:《锤子还在路上,不妨宽容视之-看点-@虎嗅网》http://www.huxiu.com/article/12136/1.html 于是我们会发现在“用户体验”越来越被热炒的今天,“用户”这个神秘嘉宾完全已经秒杀了“有关部门”,几乎可以成了所有人的挡箭牌,是的,法律不能做挡箭牌,但是“用户”的体验可以。

用户体验那是顶尖高手琢磨的事情,普通人还是先想想怎么把自己产品的价值传导给用户吧。别他妈好高骛远,言必用户体验了。

软件不知不觉下载到你的电脑,你不经意间用起来发现特好用。这是360的两条腿,也是他能稳健的走进普通用户心中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既流氓又温柔。

跟室友玩《数独》。他玩法是快速落子错了重新开始,我是想半天确认无误后再落子。最终结果他每局都三星,因为时间限制我至多两星,还有几局一星。── 这正好符合“快速迭代,不断试错”的产品开发观点?

得分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细节,什么是个人喜好。

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什么是用户体验?对女神来说强大的隐私设置是必要的,对屌丝来说容易接近女神才是重要的。你给哪类用户做体验?是不是这个功能讨好女神,那个功能讨好屌丝?在同一个产品上对用户朝三暮四,最后死无葬身之地。

有些东西有了便会关注他,以为他必不可少、没有他不知道怎么生活。等到他真的消失了也就消失了,没有什么不适应。比如——咬指甲。

——–

我理解的用户体验1
我理解的用户体验2
饭否 & twitter


app推荐5——Link Bubble

app推荐5——Link Bubble

Link Bubble 是款我一定要推荐的安卓应用,也是让安卓用户比 iPhone 自豪的应用。

Link Bubble 是一个浏览器,但不仅仅是个浏览器。说不仅仅是,不是因为他比其他浏览器更强大,相反他比其他浏览器的功能更少。Link Bubble 解决了从应用切换到浏览器浏览的问题,比如说:打开一个微信订阅号查看文章,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这时候,手机程序切换到系统默认浏览器,但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因为用户浏览微信的行为被打断了,而且用户必须等浏览器加载完文章才能获取新信息。这几秒钟的等待让用户产生了焦躁情绪,既不能继续查看微信内容,也不能浏览网页信息,网络状况不好时,甚至产生砸手机的冲动。

如果在「在浏览器中打开」列表中选择 Link Bubble,手机程序则不会切换为浏览器,而是继续停留在微信界面, Link Bubble 会创建一个气泡浮动在微信的上层静静加载页面,在加载期间,用户可以任意操作、继续浏览微信,等页面加载完成,点击气泡,用户就可以查看刚才感兴趣的网页。没有几秒钟的等待,一切流畅无比。Link Bubble 真正是为移动平台而生的手机浏览器,他极大的优化了阅读体验。有了他,就无需在应用和浏览器之间来回切换,不需要等待,不需要跳转。感谢安卓系统的开放性,感谢开发者的创新智慧,移动平台小屏幕、唯一窗口的局限性被这样优雅的解决。

对于屌丝来说有一丝遗憾,Link Bubble 是款收费应用,并且中国区无法购买。好消息是,Link Bubble 提供功能受限的免费版,免费版仅能拦截一个应用中的链接,也就是说给微信设置了就不能给微博设置;仅能同时拦截一个链接,也就是说如果已经有一个预加载的页面,再打开其他链接时还是会调用系统浏览器。

Link Bubble 也独特的设计了保存与分享文章的快捷方式,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购买冲动。对于新闻与阅读控来说,这才是移动平台真正的智能应用;对于简洁癖来说,只有需要时才出现,浮层气泡(控件)第一次变得不那么讨厌。


app推荐4——AnimeTaste

app推荐4——AnimeTaste

AnimeTaste 是一款推荐独立动画,短片和微电影的 App,「品味动画,重拾幻想」是他们的 Slogan。

短视频存在的原因在于人们消费的碎片化,视频是比文字图片语音更丰富的信息载体。新浪秒拍、腾讯微视,这两款短视频App不流行的原因恐怕在于视频本身的不精美,在网络状况不甚理想的国内,耗费时间与流量获取的不过是镜头乱抖的简陋影像。

AnimeTaste 不是记录普通生活的短视频,也不是去中心化的社交App。他由专业的团队筛选出国内外优秀的动画及独立影像作品,短则一两分钟,长则八九分钟,不会有追剧与时间的压力;界面简洁流畅,只有一个节目列表与详情介绍。作为普通使用者的我们只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影像静静欣赏。


app推荐3——MyScript Calculator

app推荐3——MyScript Calculator

MyScript Calculator是一款计算器应用,有苹果和安卓两个版本。

计算器应用本没有推荐的必要,因为计算器都是大同小异的,没有多少创新点。仿照现实世界的计算器,PC和手机端计算器都是一块显示区域 + 10个数字键 + 加减乘除等一些符号键,拼成键盘界面。想想第一款iPhone手机推出时,乔布斯说了什么「那一堆塑料不管你需要不需要一直都在哪儿」。是的,我们有时候不需要那些按键,我们不想记住他们的位置。既然是智能手机了,既然触屏如此流行,那能不能做到自由方便的书写计算呢?MyScript Calculator 做到了,它没有10个数字键等一堆乱七八糟的按键,它就是一块演算纸,手指书写即可计算。一切恢复到那么自然,「先乘除后加减」、「先计算括号内再计算括号外」、「挨着括号的乘号可以省略」、「在右上角写个n就是n次方」、「用手指画一个根号就算开了平方」……

要说缺点,那就是太酷了,不习惯。


Copyright © 2008-2012 Chesanqi's Web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Jarrah theme by Templates Next |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