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应用带来了什么改变

1、手机号(手机号注册&访问手机通讯录)
PC 互联网时代,注册方式多为用户名或邮箱;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号注册变为主流。有的应用甚至不需要密码,而是直接通过手机验证码确定用户身份。

移动互联网讲「连接」,关系链的连接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之前开心网带来了一波邮箱连接的效应,但在中国,邮箱并不是一种主流的沟通方式,而 QQ 和微信的关系链是封闭的,其他应用无法染指。手机通讯录却是开放的,使得即便你用一款新的应用上面也有你的「熟人」。

此项改变的影响力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属于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但绝大多数应用注册方式都随之改变了。因此我的评分是:
影响力★★★★
普遍性★★★★★
综合星★★★★★

2、移动支付(O2O)
PC 互联网也有网络支付,但移动支付(不论是扫码还是不扫码形成的支付)证明了移动互联网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操作平台的转移,而是业务场景的极大扩充。「使用场景」一词也成为众多产品设计人员着重研究的范围。

如果从2007年第一代 iPhone 算起,8年时间;或者从2011年第一个版本微信算起,4年时间。移动互联网烧了那么多钱,我认为最大的硕果就是移动支付。如果说(中国)互联网上所有社交应用最终都会向 QQ 和微信沉淀,那移动支付就是扼住了所有 O2O 应用的咽喉。

如果注册是入口,移动支付算出口吧。因此我的评分是:
影响力★★★★★
普遍性★★★★
综合星★★★★★

3、扫描(二维码&O2O)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摄像头不再仅仅是拍照和摄像,而是具有了扫描二维码以及图像识图(识别海报、书籍封面,人脸识别等)等功能,使手机摄像头真正成为了人眼的延伸。

二维码是连接线下与线上最精确的入口。这么说是因为下面一点 LBS 地理位置也能做到连接线下与线上,但地理位置给出的是模糊答案,给出的是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所有结果,需要用户再去选择后最终确定。

同时二维码是可双向识别的,也就是说 LBS 地理位置,只能告诉你周围有什么,但二维码可以让你识别对方,也可以让对方识别你。比如说你识别某个店铺查看优惠,店铺也能识别你发起收款。因此我的评分是:
影响力★★★★★
普遍性★★★(因为并非所有移动应用都需要)
综合星★★★★

4、LBS地理位置(附近的人和物&O2O)
LBS地理位置最好的应用,是地图。有了 LBS 的地图才真正的成为了地图。第一代 iPhone 的发布会中就有 Google 地图的出现。当然在很多移动互联网应用里,地图是不需要出现的,出现的是附近的人和物。

它给人得感觉是,自己仿佛可以把周围多少米内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能与周围环境产生关系,由此延伸出 O2O 业务场景。与扫描二维码相比,两者各具优势。微信的扫描街景就冒充了 LBS 地理位置。因此我的评分是:
影响力★★★★
普遍性★★★★
综合星★★★★

5、声音和视频
声音和视频并不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所以算不上一种突破性的改变。但手持及语音的方便性,使得语音对讲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标配的聊天方式。不管是不是真的需要,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应用,要是不能语音,总感觉怪怪的。相较 PC 互联网,多媒体特性更加突出。因此我的评分是:
影响力★★
普遍性★★★
综合星★★★

6、WebApp(公众号)
这个属于微信平台功能,不具有普遍性,暂不多说。
影响力★★★★
普遍性★★
综合星★★★

注:影响力是指此项功能改变世界的能力,普遍性是指此项功能影响到多少应用的设计。

—-
通过微信公众号阅读:
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应用带来了什么改变
—-
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


谈谈客观和怎么阅读

这篇文章缘起一篇网评文章《虎嗅挂牌新三板:资本市场不相信黑公关泡沫》。

这意味着虎嗅网是一家极度依赖企业公关费用的媒体公司,是一家体现公关价值而非广告价值的媒体。

虎嗅创始人李岷曾经公开表示,虎嗅网的商业模式是依靠为企业提供商业方面的资讯获得收入。如果一家媒体的业务严重依赖企业赞助活动以及更加耐人寻味的“整合营销”,那么这家媒体的业务难免存在灰色地带,编辑的客观公正性也面临着严重质疑。

我倒不是要给虎嗅洗地,只是想谈谈客观和怎么阅读。

客观和和稀泥有时候也就是一层窗户纸,你说你客观,在别人看来就是和稀泥,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客观也并不一定能从你所掌握的事实中推导出,你说你客观,但你也不能确定阅读者会从你某句话中某段文字中产生了他自己的立场。

而没有立场的文章是没有气场的,没有气场的文章是没有传播效果的,没有传播效果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认知做自己的判断。如果文章立场正好和阅读者相反,那阅读者有可能判定文章是软文;如果文章立场正好和阅读者相同,那阅读者有可能判定文章说的对(其实未必对);如果文章是声讨的,且跟阅读者立场想反,那阅读者有可能判定文章是黑稿,也有可能粉转黑。情况太多太多,纠结于一个媒体是否客观太难太难,媒体也善变。

著名的洪波老师说,「我按我的想法写,你用你的智力读,千万别认为我有误导你的兴趣。非要认为自己被误导了的智力半残者,对不住您了。少跟我提客观。」

我不相信新闻会是客观的,因为新闻是人写的,而人很难客观。我觉得要求客观太难达到了,我只要求新闻中不要捏造事实。这份报纸是亲某党某派的,这家媒体是亲某公司某企业的也未尝不可。然后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想找客观的人,多看几份报纸多找几家媒体扩大视野就好了。

—-
通过微信公众号阅读:
谈谈客观和怎么阅读
—-
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


为什么微信 iOS 版取消下拉拍摄小视频的功能?

微信 iOS 6.3.7 版本中取消了下拉拍摄小视频的功能,并且在更新日志中没有说明。这个交互的变化引起了业内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以及用户的一阵猜测和讨论。并且有人翻出几个月前微信产品经理 Genie 的「微信产品原则」的文章,乐看微信打脸。

不管微信是不是自己打脸。关于取消的猜测,主要有3个:

1、下拉刷新已经是众多软件的标配,形成了用户习惯,微信是特例,导致误触发几率很高,最终还是拧不过数据,被迫取消。
2、iPhone 6S 的 3D Touch 功能的推出,为 Genie 的解释找到了一个更快的入口,因此下拉没必要保留。
3、微信为其他功能(比如移动支付)预留。

我个人的意见是下拉容易误触发,而这个误触发会打断微信里正在播放的音乐。用户边用其他软件听音频边聊微信,或者正在听朋友圈、会话中朋友分享的音乐时聊微信,容易误触发下拉拍摄,导致正在播放的音乐中断。

微信在这一版中改版了微信内音乐播放器,并写在了更新说明中,表明此项更新的重要性,所以我猜测取消下拉拍摄小视频是一个相关的优化修改。上个月微信解封了网易云音乐,并且网易云音乐与 QQ 音乐宣布达成音乐版权转授权合作。封禁其他 App 时,音乐需要在微信单独的 H5 页面播放,同时还不能聊天。解封云音乐后,微信内音乐播放器的使用场景增多了,导致这个问题变的突出。

当然以上也只是我的猜测,具体原因不详。 Fenng 说知道答案,但他没透露。

—-
通过微信公众号阅读:
为什么微信 iOS 版取消下拉拍摄小视频的功能?
—-
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


关于专注的两个例子

雷军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中,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专注」排在第一位,雷军的解释是「少就是多」。他说,「在今天喧嚣社会里面少就是多,当你少做一点事情的时候,当你专注做事情做好的时候就是多。」

什么是少就是多,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1、苹果的例子(引自http://www.douban.com/note/516860384/

1997 年乔布斯重返苹果时,公司正挣扎在破产边缘。当乔布斯去参加产品会议时,才发现,苹果生产的电脑和外设产品又杂又乱,光 Mac 就有十几款。乔布斯在会上实在受不了了,大喊:“停,这简直是疯了。”于是,他抓起一支笔,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田字格,在上方两格中填入了消费者、专业人士,下方两格中则分别填入了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从此,苹果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苹果砍掉了所有与此无关的业务,只保留了这四种产品,公司得救了。

乔布斯将苹果公司带上正轨后,在一次年度业绩排名前 100 的员工参加的精修会上,他又一次抓起笔,让大家说出接下来应该做的 10 件事,然后划掉那些他认为愚蠢的项目。经过一番讨论和调整之后,大家终于列出了 10 件重要的事,然后,乔布斯大笔一挥,把剩下的七项又统统划掉了,仅保留了前三项,宣布说:“我们只能做三件事。”

苹果是最早的 1 年只出一款手机的公司。以苹果的研发资源,以 iPod 的销售基础,2007 年的苹果是有力量出不同型号手机的。但苹果只有一款 iPhone,至今也是每年在前一代的基础上更新。相比诺基亚的机海战术,苹果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手机只有一种颜色,管你是小女生还是糟大叔,拿到的 iPhone 是一模一样的。这种专注做到了极致,苹果认为这一款是最棒的,只给你最棒的。与之带来的好处是统一的物料供应链管理保证了良品率,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维修效率。

2、猎豹清理大师的例子(引自http://t.cn/RU33HVC

猎豹二十人,把清理大师一路做到 2013 年中的月活跃 1000 多万。但相对于电池医生,清理大师还是小产品。电池医生当时月活跃有 4000 万。要有一个人来做艰难决定的时候又到了。2013 年 3 月,傅盛第一次动了念头。他给几个副总裁提了一句,全力做清理大师,停掉电池医生。当时电池医生月活跃几千万,投入已很多,副总裁们不理解,说,再看看,对清理大师信心不足。傅盛就憋回去了。到了 7 月,电池医生虽然存量是四倍,但增速远不如清理大师。

某一天,傅盛下了决心。2013 年 7 月,傅盛跟五个副总裁上庐山,开了猎豹历史上第二次庐山会议。第一次庐山会议,做了“砸锅卖铁做毒霸”的决定。第二次,做了“倾尽全力做清理大师”的决定。停掉其它一切项目的新研发,包括电池医生,把清理大师团队从二十人追加到一百人,再到两百人,研发投入上不封顶,包括把二十名精锐头一回从安逸的珠海调到雾霾的北京,原本负责浏览器和手机安全的徐鸣和陈勇全部投入清理大师。

选电池医生还是清理大师是选择方向问题,但要不要选择则是要不要专注问题。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产品研发是一个多人参与的团队工作,每个人的理解力不一样。即便自己 100% 的能明确要做什么东西,但传达给相关同事后,同事所理解的东西只能有 70~80%,最后做出的东西只有 50~60%。只有倾尽全力,背水一战才有可能产生奇迹,才能让最终做出的东西与自己想得东西越接近。

1 天 24 小时都在想同一个东西关注同一个东西,当然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

—-
通过微信公众号阅读:
关于专注的两个例子
—-
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


电影导演和产品经理

拍摄一部电影和创造一款产品,有些巧合之处。

首先说演员和技术(包括设计师和程序员)。

虽然观众没有经过专业的表演训练,但毕竟看过很多电影,见识过实力派演员,知道什么是好的演技,所以观众能评判一个演员的演技是好是坏,但观众不会产生我去演能比他演的好的想法。类似的,用户手机中有很多 App,用户知道这个 App 设计的很棒很好看,这个 App 技术的很牛很强大。对于设计差技术弱的 App,用户能指出来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但用户知道让自己去设计去编程,自己是做不到的。

其次是导演和产品经理。

观众看完一部电影,心里都会有评价,这电影好还是不好。进而产生对导演的看法,这个导演牛逼这个导演傻逼。对于一部烂电影,总感觉如果自己导——立意这样阐明,剧情这样发展,镜头这样切换。这部电影的票房立马翻倍,好评如潮。

用户用了一款 App 后,立刻就能在心里给这款 App 打分,好还是不好。进而幻想自己如果是这款 App 的产品经理——产品这么规划,功能这么设计,这里少点击一步,那里多一个提示。这款 App 的创意立马闪光,用户体验令人尖叫。

导演和产品经理苦逼的是,观众和用户觉得自己真的能替代他们。不过观众对自己能成为一个好导演的想法还是有所保留的,因为毕竟大学里有导演系导演专业。用户就不这么认为了,大学没有专门的产品经理课程,而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影响下,似乎每个人都认为只有自己对产品的理解才是正确的,那款产品的产品经理,根本不懂怎么做产品,不懂什么是用户需求,不懂什么是用户体验。如果自己是那款产品的产品经理,能甩现在的好几条街。

能抓住几个用户需求,能找出几个产品优化点,能说出几句用户体验理论,并不能说明你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就像你能找出再多的穿帮镜头,指出再多的故事逻辑错误,甚至说出导演都没有想到的深刻立意,都不能证明你是一个会拍电影的人。

观众与导演和用户与产品经理之间的矛盾,大概算「外部矛盾」。一部电影和一个产品也有「内部矛盾」。

电影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工作,每位演职人员都有自己的看法,容易混杂进不同的风格,比如灯光师的看法,服装师的看法,摄影师的看法,演员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如何调和?同样互联网团队也是协作分工的,一个产品怎么做,产品经理的看法,设计人员的看法,技术人员的看法,用户的看法。怎么把握达到和谐的统一?

我们对比电影或许能了解一二。一部电影仅仅听说主演是谁,观众并不能确定这是部什么风格的电影。但如果知道导演是谁,那大概能猜出个七八分。每部电影都有导演的风格。一个大牌演员接拍不同导演的电影,各司其职,同时体现了大牌演员的演技和导演的风格。在产品的评审中常常撕逼,常常想找一个标准答案,并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其实每个人的意见都很主观,设计或技术的方案体现了他们那个层面的风格,不同产品经理的方案,体现了不同产品经理的风格。这些风格混杂在一个产品上,这个产品就没有了风格。

有时候产品的规划和发展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真的有标准答案。阿里不做物流,京东自建物流,两者都是成功的;苹果的封闭,安卓的开放,两者也都是成功的。发微信朋友圈必须发一张图片,发公众号文章必须发一张图片,这种反用户行为,增加用户成本的设计,并没有阻碍朋友圈和公众号的成功。有的导演喜欢演员照着剧本演,一个字都不能改;有的导演则喜欢给演员留一些自由发挥的余地,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精妙镜头。这都没有错。

争论没有错,争论有时候确实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久争不下时,应该问一句每个岗位的职责是什么,为什么要分工?既然有分工,导演要拍出他心中的镜头,产品经理要做出他心中的产品。在导演不同意的情况下,演员老给自己加戏加动作改台词,并且认为自己这样改更符合剧中人物。这种情况当春晚小品看时,我们都哈哈大笑,但置身其中,我们又常常犯同样的错误。

我想说的是,如果遇到久撕不开的逼,应该按负责这个产品的产品经理的方案推进,不要试图一定找出个标准答案,或者各方都妥协一点。有些问题只能以最终的数据和实际效果来说服教育人,即使错了,也不是浪费时间和资源,反而这也许是一条捷径。只有试错才有可能成功,互联网的迭代开发也正是基于此。有时候职责比对错更重要,对错可以改,职责却改不了。如果每每产品经理都错,那应该撤掉他,如果每每产品与设计和技术已相互说明白各自的方案,都懂了之后产品依然坚持自己的方案,设计和技术还不满意,那么他应该转岗产品。有些演员去做导演也确实做的很好,比如做演员时习惯给自己加戏的周星驰。

遇到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时,应该有以上的规则。但更多的情况下,正如《铜雀台》导演赵林山所说,「导演要有掌控力,可能在剧组里你的资历比较浅,但在现场必须能够协调和合理调度各个部门,让每个环节都能相互配合,让他们越工作越有劲儿,这都是新导演必须要有的能力。」

这也是产品经理应该具有的能力。 

—-
通过微信公众号阅读:
电影导演和产品经理1
电影导演和产品经理2
—-
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08-2012 Chesanqi's Web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Jarrah theme by Templates Next | Powered by WordPress